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公布了由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年(2025—2027年)的专项行动。行动依托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机构日常开展的工作,加强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切实提高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是直面现实问题的必要之举。近年来,我国积极出台推动儿科和精神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儿科和精神科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当前儿童和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供给和患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如一些综合医院未能提供儿科或精神科服务;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部分医院的就诊等候时间长;一些地方儿童和精神科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还存在儿科和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儿科服务方面,主要有四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扩大儿科服务供给,方便就近就便就医。推动到2025年11月底,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
通过全科、中医科等科室医务人员提供儿科诊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置儿科。到2025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
二是强化儿科服务能力,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到2027年,以地级市和县(市)为单位,实现儿科医联体全覆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儿童医院和国家中医儿科优势专科所在医院全部牵头组建儿科医联体。
围绕儿童重症、肿瘤、血液病、罕见病、感染等重大疾病诊疗需求,依托省内高水平医院牵头构建省级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和县(市),确保儿童重大疾病在区域内得到及时救治。
三是优化儿科服务流程,提升就医体验。提供全流程的儿科服务,建立0-3岁危重症儿童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强化急诊分级分类救治,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的衔接,需住院患儿及时收入院治疗。
加强医疗机构适儿化改造,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强化智慧医院建设,发挥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作用,优化儿科服务流程,方便患儿顺畅就医。
四是贴合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特点,完善服务保障。支持医疗机构开设生长发育、精神心理等特色门诊,在诊疗时做好宣教沟通,实施操作时耐心舒缓情绪。保障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医疗服务,建立就诊等待时长监测与预警机制。
必要时开设延时和夜间及周六、日门诊、扩充输液等治疗场所,缩短就诊和治疗等候时间。要统筹床位资源,储备可转换床位,确保患儿及时收治。
精神卫生服务方面,主要有四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填补「空白点」。加大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建设力度,尚未设置精神专科医院的省、地市在「十五五」期间完成设置并提供诊疗服务。
鼓励将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职业病防治院(所)等统筹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作中,优先将精神专科纳入建设项目范围。加强精神相关专科集群建设。
二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地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执业环境,增强职业吸引力,不断充实专业人员队伍。对符合条件的临床类别医师,按照有关规定可申请增加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执业范围」相应专业后加注「(精神)」字样。
加强医务人员相关心理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
三是落实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有关要求,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内涵外延。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加强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建设,其他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医院等应当创造条件设置心理门诊、睡眠门诊。鼓励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医院集中资源和力量,在院内单独区域或独立院区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多种形式诊疗服务。发挥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为来电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组建专家巡讲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四是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社会延伸。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义诊活动周」等时间节点,组织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心理咨询、主题义诊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国家卫健委